北京时间 6 月 29 日下午消息,据报道,诺基亚董事唐・乔伊斯(Don Joyce)最近在加拿大偏远地区的一间湖边小屋里居家办公,但他并没有使用网速缓慢的电话线上网,而是选择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 SpaceX 提供的星链(Starlink)卫星宽带服务。
尽管星链要收取 600 加元(约 3139 元人民币)的硬件费,包月费也高达 150 加元(约 785 元人民币),但这项服务在上传视频或流媒体电影时提供的“惊人网速”却令乔伊斯欲罢不能。
不过,身为测试用户的乔伊斯表示,他在使用微软 Teams 和 Zoom 进行通话时遇到了掉线的情况。
“如果你住在城里,有其他选择,我不会推荐它。但如果你在乡下,比如在偏僻的地方,那里的网速很糟糕,那么这确实很有竞争力。”他说。
尽管马斯克这样的亿万富翁曾经创办过特斯拉这种全球瞩目的电动汽车公司,但星链依然是他迄今为止最大的赌注之一。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有多少多少像乔伊斯这样的用户。
预计马斯克周二将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发表演讲,讨论星链的最新进展。这场活动的许多与会企业的命运都与星链的发展息息相关。熟悉星链计划的知情人士表示,如果这项服务取得成功,便可极大地拓展宽带互联网在全球的覆盖范围,它能把特斯拉汽车连接起来,甚至能为贸易商和其他有特殊上网需求的人提供一个新平台。
但要做到这一点,星链绝不能重蹈之前类似的卫星上网企业的覆辙。
“只要不破产,就迈出了一大步。”马斯克去年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SpaceX 的星链部门去年 10 月在美国推出了“Better Than Nothing Beta 计划”,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颇具竞争力的 150Mbps。但早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用户对一直困扰卫星上网的天气敏感性问题提出抱怨。
最近的热浪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我迫不得已,只能用花园里的水管喷洒设备,才能重新启动互联网...... 感觉糟透了。”本月早些时候,一位住在亚利桑那州的 Reddit 用户发布了这样一条评论,还附上了系统的错误提示:“网络断线:过热关机。”以及“星链将在设备冷却后重新连接网络。”
SpaceX 总裁格温・肖特韦尔(Gwynne Shotwell)今年 4 月表示,该公司“还要采取很多措施才能让网络稳定”。该公司尚未作出回应。
服务应该会随着卫星的增加和其他方面的改进而改善:到目前为止,星链已经发射了 1700 颗 260 公斤重的卫星,预计最终的数量将超过 4 万颗。
然而,这种系统的经济性仍然存疑。马斯克曾表示,星链服务的网民比例可能不到 5%,但每年仍能产生 300 亿美元的收入。但评论人士认为这只是一厢情愿。
“这么高的价位会有几千万的订户需求吗?”TMF Associates 总裁蒂姆・法拉(Tim Farrar)问道,“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如果你对某人说,你的宽带包月费达到 100 美元,他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他说,偏远地区可能有富人,“但这种人并不多”。
他认为,星链恐怕也难以提供足够的容量来支持如此庞大的需求,尤其是在当今的人们因为流媒体视频而消耗更多数据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在升级卫星和增加更多卫星方面投入大量额外支出”。
农村补贴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TC)为星链提供了近 9 亿美元的补贴,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降价。
SpaceX 副总裁乔纳森・霍夫勒(Jonathan Hofeller)表示,新冠疫情凸显了在全球普及高速上网的必要性。
或许更重要的在于,星链表示可以通过建造自己的终端和卫星来降低成本。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该公司已经挖来了芯片制造商博通、高通和其他公司的工程师来自主设计通信芯片 —— 这与特斯拉的做法如出一辙。
肖特韦尔 4 月表示,星链已将终端成本从原先的 3000 美元降低了一半,并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降至几百美元。
马斯克去年在 Twitter 上写道:“降低星链终端成本听起来可能没什么大不了,但这其实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星链还受益于 SpaceX 的低成本发射能力。
“当你拥有堆栈的一部分时,就能以可承受的成本完成技术上非常复杂的事情。”星链前销售总监米莎・雷波维奇(Misha Leybovich)说。
尽管如此,竞争依然十分激烈。亚马逊的子公司 Kuiper 就部署了一个与之直接竞争的项目,而在英国政府和印度巴蒂集团的帮助下起死回生的卫星运营商 OneWeb 也宣称要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在竞相部署高速 5G 宽带服务。
无线和固网宽带的快速普及以及高昂的价格是导致之前的低地球轨道卫星企业失败的重要因素。摩托罗拉支持的铱星通信公司在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后破产,而由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支持的 Teldesic 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
铱星首席执行官马修・德实(Matthew J. Desch)说,SpaceX 和亚马逊等公司“发起了一场竞赛,但却没有人能 100% 确定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